在当前公共艺术的体制建设中,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编制与法规落实,无疑是推动中国公共艺术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国公共艺术法制建设,建立良性秩序的关键一步,也是公共艺术法制规范,行业自律等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全国城雕委于今年七月七日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城市雕塑规划编制”研讨会。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中在研讨会上作了专题学术演讲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这是王中近年来对公共艺术课题的研究成果。其中重点讲了美国一些城市如何争取规划立法、实现、实施公共艺术百分比的情况。王中做的大量的、详实的数据采集和案例分析研究,无疑对我国推动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公共艺术的百分比的政策制订与法规落实,具有理论的依据和实例的参考价值。北京、上海、铜陵三城市,在会上专题介绍了各自城市公共艺术编制的成果和经验。城雕委并邀请了规划专家就城市公共艺术的编制规范作了专题演讲。
城市公共艺术的规划直接关系到我们城市的整体格局,涉及到城市的现状、历史、文脉、空间、题材等等。未来建什么样的城市,规划什么样的公共艺术大有学问。笔者曾以雕塑家的身份,作为主要编制人员之一,参与了成都市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编制。虽然艺术家做规划并不内行,但从公共艺术实践者的角度介入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为规划提供艺术专业方面的知识参考,并作为公民代表,对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发表意见和建议,也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公开性和民主性。
中国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编制,面临着失去个性的众多城市。纵观这二十多年的城市建设,从南到北,从中心城市到边远小镇,都在“急、仿”心态的文化价值观下孕生。“急”,城市建设快,粗糙,恨不能一夜变为别人的“豪华”样。“仿”,拿来主义盛行,搬用国外的城市格局和建筑样式,古典的现代的后现代的全仿。 “急、仿”是中国人的世纪天堂梦,这个梦从内在逻辑上分析,是中国闭关锁国的落后农耕文化状态,被西方列强打醒后,对西方工业文明到现代文明成就的崇拜,向往和追赶,内心希望振兴民族精神,复兴大国的梦。但这种世纪天堂梦,也被一些浅见者,表层地将西方城市中古典、中世纪和现代的视觉图式一古脑全搬在我们的城市里,使老城迅速消失,新城毫无个性,缺失文化根基,缺乏想象力、创造力,不伦不类。这是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编制面对的城市现状的巨大挑战,艺术的宗旨是创造,如果在公共艺术规划编制中,一点创造也没有,也沿袭过去城市建设的心态和思路,那就是艺术缺席,从宏观上的失控、失误,是根本性的悲哀。如果在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编制这一艺术最重要的环节中,注入区域城市的特殊历史,地方文化的独特个性,以中外艺术史的发展眼光,尊重艺术的创造,无疑会对我们的民族创造力,对城市文化一个创造性的贡献。这是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编制最重要的思路。
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编制基本着眼于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空间、区域、点位的硬件布局,二是艺术思路和题材选择的软件控规。硬件的规划主要是对未来城市景观道路节点、街头绿地、建筑立面、城市广场、主题公园等外空间和车站码头、航空港、体育场、艺术中心等内部分进行布局规划。这些地方是构成城市公共空间领域的主要硬件。规划专家会按规划原则将这些城市元素纳入规划之中,因为城市总体规划走在前面,艺术规划作为子规划,对硬件相对容易把握。另一部分是软件,这方面,在规划编制中各城市的差异很大。因为这里面涉及地域文脉、艺术的专业知识和价值观的差异。如我见过的一些城市雕塑规划,将地域文脉梳理得非常清晰,为后来的创作设计提供了详实的文化依据。而有些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则不太注重这方面的工作。艺术观念的差异就更大了,可能是知识结构的原因,一些城市雕塑规划编制,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思维上。将城市的内外空间当成一个大的展厅,把西方的城市公共艺术模式和我们过去文化意识形态的架上雕塑分别放在展台上,就当成了城市未来的艺术格局。这种规划一是容易造成摹仿国外过时的艺术样式,二是容易将室内带有意识形态倾向和极端个人的架上雕塑置放在未来更加民主,自由,生态和谐的城市空间。造成民族文化创造的精神缺失和时空的错位。很多人对城市雕塑不尽满意的各种原因,这应是其中之一,这种城市雕塑规划编制可能还不会少。
我们今天强调城市公共艺术规划,而不用城市雕塑规划,不仅仅是名词上的不同,它至少在四点上反映了公共这个名词使用的理由。第一,它反映了城市作为文化载体的规律动态发展。因为城市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叫城市,现在叫城市,未来还可能叫城市。就是说城市这个名词是不变的,它是由人类历史文明动态发展,随时间渐进,呈线性变化的历史累积。而城市的历史文化每一个时代就会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主题。在城市这个词后面加上一个时代的主题,能更准确反映城市的某一阶段性特征。这样会更准确倡导一个时代的艺术主题和价值取向。第二,城市公共艺术规划须对艺术发展作前瞻性的评估,公共艺术是艺术向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这也是各行各业走向更广泛社会领域的发展规律。从艺术发展的总体趋势看,公共艺术已具有了明确的方向,中国不少的艺术理论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高质量的研究文章不断出现,为公共艺术发展做出了理性的贡献。而一大批艺术家也自觉地实践着公共这个概念,在实践中总结公共艺术的特性,逐渐改变自己的世界观,用公共艺术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创作。第三,公共艺术队伍不断扩大,艺术院校的增加,学习、从业人员成倍的增长,社会对艺术的需求量也在扩大。艺术不可能再是小圈子的事。它不但要渗透到城市的各种空间,更会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所以艺术公共化,是人类生活品质追求的必然。第四,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来分享,这种观点已达成共识,并逐渐纳入社会的管理体制。所以用城市公共艺术规划这个名称,能更准确反映这一主题的時代内涵和本质特征。
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开、公决,是未来社会对民主、自由、平等的普遍价值追求。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一定由公共财政支付经费,如果由私人出资,也是无条件的捐赠,私人不应拥有凌驾于公共意志之上的任何权力。一般来说,公共艺术从规划编制、设计建造开始,就必须对公众公开。公民社会、公众具有知情权,因为公共艺术最终要面对可以分享公共空间资源的每一个人。将城市公共艺术编制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让公众都了解城市的未来,使公共获得知情权,这也是体现公共艺术内涵的一种积极方式。至于公决,虽然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编制对城市、对公众、对公共艺术家非常重要,但目前还没有重要到让全体人民来公决的程度。比较可行的办法是选择能代表公共意志的各方代表,大家来对一件关乎城市形象、公共精神、审美标准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编制提出意见,对编制成果做出决定。虽然这些代表不一定都是艺术专家,但他们是这座城市未来公共艺术的观众,他们的意见能在形成初期提出来,实际是给了规划师一个修正的机会,也给了公共机构的决策者一个尊重公共的机会,更体现了公民社会的价值观。公共艺术的规划编制不仅仅是空间点位、题材数量、历史文脉的规划,还应该是艺术价值观,艺术发展史、公共原则,资金渠道( 公共艺术百分比) 评审机制,法律、法规健全的落实。所以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编制本身就是一门学术课题,不是简单地将城市雕塑改为公共艺术的名词更易。
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编制过程,应重视公共艺术策划。策划就是用公共艺术的思路,将具有公共性的公共艺术概念,落实到每个片段,每个点位,并纳入规划的整体格局中。只有这样公共内涵才能融入城市,进驻空间,物化在每一件作品中。例如,一个重要的城市节点,按以前的观点可能规划一个伟人或英雄像,因为城市文脉中这种题材是丰富的,如果这个城市的历史上没有伟人、英雄,中华文化的大传统中,炎、黄二帝是我们的共同祖先,孔子,老子是大家的圣人、哲人,八仙过海是共同的神话传说,这些省事、不动脑筋的题材很多。但按公共艺术的价值观来规划,这个节点也许是这个城市的当代精神或文化内涵,或目前城市普遍关注的生态题材,或者是公共日常生活的反映。不经意地在工作生活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存在,或者到一个艺术公园里去,集中了解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或体验一个主题性雕塑公园的独特表现。一座城市让公众接受什么样的审美,这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策划可以为规划出思想、出智慧、出策略、出点子,使规划的各种硬性条款,具有活力,具有超时空的力量,变得有思想价值,具有可操作性。好的策划可为规划避免空洞之壳、虚妄之想,用艺术观丰富规划,使规划落地。做好策划一定要熟知、了解这座城市,把握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真正理解一座城市的情感,归纳这座城市的特性。还要具有艺术发展史的知识素养,才能出好的思路,为规划铸入精、气、神。能被公众和公共机构接受,立法委通过,就算成功的规划。当然规划归规划,规划是宏观的把握,总体的控制。每一件作品还得需要艺术家在规划的大原则下,发挥艺术的创造个性来创作完成,所以规划不能做越界的工作。
公共艺术规划纳入当代艺术观念,并对艺术的发展提出预期。其实这才是衡量规划是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部分。因为从城市总规中择选出可以让公共艺术进入的点位并不难,难的是用什么样的观念来规范未来的城市公共艺术,怎样把握艺术发展的规律,和城市与艺术的关系。规划主要作用于未来,而未来时态的艺术发展,会与公共发生更紧密的联系、生成互动、达成艺术价值观的统一、使每一个人将艺术融入自己的生命过程,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未来的公共艺术一定会发展为社会分工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行业,从近年来中国艺术教育的兴旺和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从每年美院招生考场门口如潮的人流,一双双期盼的眼神中,读到的是对艺术的追求和向往。这是社会价值观的走向,是城市艺术基础软件的储备,所以规划师除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平台,这个硬件的设计规划,同时也应该将艺术人才的储备,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规划的一个重要因素来参考。
中国的城市雕塑由刘开渠先生倡导,国家统一管理,从一九八二年到现在,算来也有二十多年了。 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光上海和北京两座城市统计的城市雕塑都达到几千件。这两年城市对公共艺术的需求量还在增加。估计全国建成的城市雕塑有万件之多。全国的中心城市和地级城市每年用在公共艺术上的经费有多少亿?从行业的角度,成都市几年前作了一个统计,大大小小从事雕塑的企业有一百多家,全国到底有多少家企业,多少人在雕塑行业内从业?。仅从这几年高校扩招,招收雕塑和室外环境艺术的学校的数量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倍。原来艺术院校一届才招收几个,几十年才培养几十人。现在一所学校的雕塑在校生都达到了一二百人。况且一个雕塑家自立后,后面往往是一个企业,少则几人,多侧几十上百人。从我了解的情况,不少从事绘画的艺术家也进入了公共艺术领域,他们往往比雕塑家更强,因为以效果图定方案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恰好成了平面绘画的优势,所以从公共艺术的从业人员的规模看。公共艺术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行业。民众也把自己城市的广场、绿地、公园、居住空间的雕塑当成了生活品质的追求。一个小区如果没有公共艺术,那么这个小区至少不是高档次的,更不要说一座城市。特别是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度,经济快速增长,推动了公共艺术作为产业的供求关系。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编制是宏观,是未来,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业的发展说明了市场的需求,公共艺术市场的兴旺,说明了当今城市人对公共艺术的认识、理解和需求。反过来我们做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则一定要考虑公共艺术产业的状态和未来的供求关系,才能使规划具有前瞻性。那种城市不需要艺术,少做或不做艺术的说法,只是一种戏謔、调侃。只有正视社会存在和发展状态,才能为未来规划一个合理的公共艺术的规模。
城市公共艺术规划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依据。要设计一处公共艺术,创作者首先要知道主题意义,一个好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是对城市文脉作了深入研究后的疏理。以城市大的文脉来定位某一特定位置的公共艺术题材。使城市文脉清晰明了,题材不错位不重复,不大题小做,小题大做,或避免跟这座城市根本不沾边的题材出现。也可从规划中了解到这座城市对艺术品质追求的定位,城市特质的彰显。所以艺术家接受一个城市公共艺术任务,首先要了解这个城市的公共艺术规划,知道自己的工作目标,创作方向,并判断这处设计适不适合自己一贯的艺术追求。是接受这个任务,或者让更适合这个任务的别的艺术家来做。所以城市公共艺术规划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依据。
如果说城市公共艺术的题材规划是告诉设计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那么空间规划则是告诉设计者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空间在城市整体格局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大小,高矮,逼窄,敞亮,这些要素构成了城市的节奏,是形成城市个性的视觉呈现,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精神品位。如北京的中心城区,它呈现了一个国家的辉煌历史,处处透着秩序与庄严,它向世界炫示一个大国中心的气派。上海则体现了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城市的理想,逼窄的街道上像森林般矗立的水晶建筑,不但呈现华贵和富有,也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向工业化,现代化迅速发展的特色。而丽江古城在毗邻叠连的瓦房下,蛰居着原住民世世代代的一颗颗平常心。玉龙雪山挂在古老而悠远的古城上,雪水则像血脉样滋养着这座古老的城市。这些具有个性的城市,空间透着城市特有的品质,这些城市空间可以规划什么,不可以规划什么,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就要依据这个空间的独特文化个性进行编制。
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编制,归根结底要通过人大立法,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成果。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以子规划的方式融入城市整体规划,成为城市整体建设的一个部分。成为公共机构完成规划目标的一个工作任务。这样公共艺术就有了合法性,就纳入了城市建设的法制轨道。城市公共艺术只有进入法制程序,才有可持续性、良性发展的可能。这是中国公共艺术进入法制程序的重要一步,这一步的工作,关系到城市公共艺术的整体势态。城市公共艺术,从法制角度看,逐步在走向成熟,像北京、上海这些特大城市做得比较好,一般城市还处于初级阶段,往往是无规、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有的城市有规划成果,但未通过人大立法,形同虚设。现在一些地方法制并不建全,往往权力更大的人放纵权力,越规操作。连城市总规都形同虚设。如果城市公共艺术不纳入法规,更不在政绩考核之中,最后由少数踞已浅见者,盲目的挪用外国、外地的艺术,建于城市空间,使文化错乱,文脉不清,大题小做,小题大做。而城市公共艺术一但建设完成,很难马上去掉,因为一般雕塑都要花上万或数十上百万的钱,最后是拆也不能建也不能。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编制积累的优秀成果,获得的经验教训,可为未来提供宝贵的可以借鉴的经验。所以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编制、立法和依法建设,仍是一项需要很多人不懈努力的重要工作。
(邓乐:西南交大艺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